首页 > 信息 > 正文

关于榆林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的研究思考

信息> 政策 7年前 2018-04-20 浏览 50

新材料作为新一代高新技术的基础和先导,市场潜力巨大,被列为21世纪优先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,作为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的重要抓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,成为各个国家抢占新一轮国际科技经济竞争战略制高点的基础。国内各地纷纷将新材料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、新引擎重点打造。年初,我们深入榆林市各新材料企业调研发现,发展新材料产业,榆林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和规模优势,但是还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初级阶段。未来要以市场为导向,避开产能过剩行业,集聚资本、技术、人才,走科技创新、质量变革、绿色环保的新材料发展之路,是供给侧改革的科学实践,是“五新”战略的行动选择,更是榆林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。

一、榆林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分析

1、发展现状

近年来榆林在煤盐一体化、煤油气一体化、煤制甲醇、煤制烯烃、煤制油等路径上实现了现代化工的大型化、国际化,成为国家级重要能源化工基地,国家四大现代煤化工示范区之一。以此为依托,初步形成了以化学原料为主导,带动金属材料以及无机非金属材料等领域发展的新材料产业格局。

化工材料方面。2016年,全市煤化工产业中甲醇产量达226万吨,同比增长1.8%;烯烃产量达234.3万吨,同比增长78.8%;兰炭产量达2889万吨,同比增长15.6%;精甲醇226万吨,聚乙烯110万吨,聚丙烯124万吨,同比增长9.2%;聚氯乙烯143万吨,烧碱105万吨,电石242万吨。

金属材料方面。镁业:镁金属是我国优势金属,发展镁及镁合金是降低我国资源依存度的重要途径,对国家工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。镁合金是航空器、航天器和火箭导弹制造工业中使用的最轻金属结构材料。广泛应用于移动电话、笔记本电脑外壳、饰件等压铸产品,在汽车、家电制造等行业的应用也已经比较广泛。我市利用兰炭生产过程副产荒煤气作为金属镁燃料,有效降低成本,已初步形成具有榆林特色的煤-电-兰炭-硅铁-金属镁-铝镁合金上下游产业配套齐全的循环经济模式。已成为中国乃至全球高纯度原镁的主要供应地,主要集中在府谷、神木两县。2016年,原镁产量达到45.59万吨,同比增长22.9%,占全国产量的50%,占世界产量的47%,被誉为“世界镁都”。铝业:陕西有色榆林新材料集团受益于自备电厂低能源成本,形成“煤—电—铝镁合金”的完整产业链,在全国金属铝冶炼产能总体过剩情况下,2016年,生产原煤800万吨,铝锭60.67万吨,发电94.3亿度,实现营业收入222.82亿元,利润11.68亿元。

无机非金属类材料方面。陕西有色天宏瑞科硅材料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引进美国REC Silicon的粒状多晶硅、电子级多晶硅和电子级硅烷气生产技术,建设年产粒状多晶硅18000吨、电子级多晶硅1000吨、高纯硅烷气500吨的硅材料生产线,打造“煤-电-硅”产业链。该项目2015年开工,现已基本完工进入试生产阶段。该项目具有能耗低、工艺路线短、闭路循环、洁净生产等优势,所生产的电子级多晶硅和电子级硅烷气质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,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,并且可大幅提升我省硅材料产业与三星项目的配套能力。

2、发展优势

一是能源优势。作为全国重要的环保煤、出口煤、液化煤生产基地,榆林已形成了以煤炭、石油、天然气开采为基础,电力为主导的产业体系,是国家“西电东送”能源基地,国家“十三五”重点建设的九大煤电基地之一和国家12条重点输电通道的重要组成,近年来发电总量进入井喷期。截止2016年底,榆林市电力总装机达到2036.4万千瓦,总发电量达693亿度,其中火电发电量是660亿度,而全市社会用电量仅为246.9亿千瓦时,电力资源非常充分,且电力成本较低,部分电厂度发电成本不足两角。

二是原料优势。榆林市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,且煤质优良,属特低灰、特低磷、特低硫、是中高发热量的优质动力煤、气化煤和理想的化工用煤。金属镁-兰炭循环电解法冶炼符合国家环保要求,具有成本绝对优势。

三是土地及水资源优势。榆林人均占地115KM2/万人,人均水资源744M3,仅次于鄂尔多斯,高于陕甘宁蒙晋其他城市,且地理位置相对靠近内陆,地质状况良好,地势开阔平坦,相比东部沿海地区及周边资源禀赋相似地区,宜于建设大厂房,项目承载能力强,基准地价8-10万/亩,投资成本相对较低,环境容量较大。

四是人口优势。2017年,榆林市常住人口338万仅仅低于毗邻陕甘宁蒙晋的庆阳,高于鄂尔多斯、银川和庆阳近百万,未来在人口红利不断下降的情况下,人才竞争成为关键要素,人口基数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经济发展的容量与潜力。

3、发展劣势

一是人才缺乏。榆林技术人才总量不够、素质偏低、结构欠合理,高技能人才主要集中在中省驻榆国企,地方民营企业技术力量较为薄弱。仅有一所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科研实力较差,自身研究队伍力量严重不足。

二是技术创新能力低。现有新材料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初级低端,下游配套不足,产业聚集度不高,缺乏自主的先进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,带动辐射能力不强。

三是远离目标消费市场。化工新材料、镁铝合金等高端产品为高技术产业提供支撑,特别是镁铝合金主要应用于3C产业,但这些高端产品的设计制造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,市场反应能力差。

四是市场主体不活跃。为煤炭开采、煤电及煤化工是榆林市主导产业,市场主体主要为大型国企及本土企业家。大型国企拥有先进设备技术及管理理念,生产效率高,经济效益突出,技术创新动力不足。本土企业受制于企业家知识背景、资本及社会资源所限,重视短期效益,缺乏超前发展理念,改造升级、研发投入少,加之部分行业门槛标准低,企业散而小,缺乏竞争力。

4、发展机遇

一是政策机遇。榆林已纳入呼包银榆经济区、呼包鄂榆城市群、振兴陕甘宁革命老区、国家能源战略行动计划(2014-2020年)等一系列国家级规划的重要板块,化工产业发展的政策叠加效应持续显现。在扬州-榆林深化陕苏扶贫协作深度广度进一步加强的政策利好下,既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各项政策,又享受“一带一路”、东部发达经济产业承接转移等国家利好政策,洼地效应凸显。近年来,中省在新材料领域陆续出台《中国制造2025》、《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》、《“十三五”材料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》、《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(2018-2020年)》等一系列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纲领性文件颁布。《煤炭深加工产业示范“十三五”规划》、《现代煤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布局方案》明确提出将榆林打造为世界一流的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,支持陕西结合电源点建设,加快发展煤化工电热一体化。《陕西省新材料专项规划(2010-2015年)》提出创建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特色高地,成立了陕西省新材料产业发展领导小组,《陕西省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(2016-2020)》及《基于“中国制造2025”陕西省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研究报告》都在紧锣密鼓的制定中。

二是市场潜力巨大。“十三五”时期新型城镇化、消费升级制造业转型升级、资源环境保护等对新材料产生巨大的市场需求。汽车工业、建筑业等支柱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原材料在质量、性能和数量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进一步深化产业结构和扩大内需,高新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,都将为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提供加大投入、加快研发和向高端发展的良好机遇。当前我国化工新材料自给率62%,其中工程塑料、高端聚烯烃塑料等产品自给率不到50%,严重依赖进口,新材料尤其是高端新材料领域是国际竞争的战略性前沿,经常遭遇发达国家的封锁,国内自主发展空间巨大。

三是区位优势明显。陕西作为全国第一军工大省,也是航空产业大省,是全国大中型飞机设计、研发、试飞、生产的重要基地,军工需求庞大,为相关新材料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。省会城市西安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、西部地区门户城市、陕西自贸区核心区和国家中心城市,榆林隶属西安高铁两小时工作圈,飞机一小时经济圈范围。西安综合服务功能、产业集群功能、物流枢纽功能、开放高地功能和人文凝聚功能对榆林的辐射带动效应明显。

5、发展挑战

一是区域竞争加剧。目前,全国多数省市将新材料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,制定了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和规划,尤其是北上广及东部沿海城市,以及中西部崛起的河南、四川、重庆等地,新材料产业发展势头强劲。榆林周边省市资源、环境、主导产业相似度极高,扶持政策的竞争相当激烈,加之发达地区在人才、资源及营商环境优惠政策的挤出效应,城市综合实力瓶颈制约严重阻碍产业发展的速度与质量。

二是技术更新加快。随着世界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速度加快,新材料技术工艺更新速度提升,前沿技术的突破使得新兴材料产业不断涌现,发展迅速,生命周期逐渐缩短,发展的风险不断加大,准确研判产业发展的挑战不断增大。

三是投资增速加快。近年,一大批与新材料有关的项目在歌声市集中投资上马,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局部盲目导致全局发展不科学的困境。短时期内某些新材料领域很有可能出现由“供不应求”向“供过于求”迅速转化。

二、 发展思路及重点
1、发展思路。一是明确产业发展重点。引进培育一批市场前景好、科技含量高、资源消耗低、环境污染少、经济效益优、辐射能力强的重大项目,推进产业聚集和结构优化。二是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壮大。加大资源整合力度,发挥骨干企业的牵头和引领作用,培植一批年销售收入过亿本地企业集团;引进一批有实力、有市场、有潜力的企业,依靠企业技术及拥有的市场,推动产业迅速成长;重点支持龙头企业承担国家科研项目,并加大对重大项目产业化的配套支持。三是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链延伸。以引进外资、升级改造本地产能、接受产业转移为主,依靠技术创新,将资源的初加工产业链向精深加工的延伸和完善,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。增加专利拥有量,建立科学合理的知识产权共享和利益分配机制,推动研发、设计、建造、配套等资源整合,加快关键技术产业化进程。

2、发展重点。一是依托丰富优质的煤炭资源,坚定加大国家能源自给率的战略发展方向,在煤制油、煤制气、煤制烯烃等领域在国内具有重要的地位,继续稳固一级基础能源中间体定位领域内的龙头地位,定位全球,走高品质产品化发展路线,避开市场进入门槛低,产能过剩行业。二是积极响应国家“一带一路”战略下对航空、高铁等交通建设的产业发展良机,结合产量优势,围绕镁合金深加工自我升级需求,加大投入培育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,加快推进镁锂、镁铝锌、镁锌锆、镁稀土锆等为主的高性能镁基合金材料和高纯度镁锭材料,以及棒材、锻件、铸造母合金及粉末为主的高温合金材料规模化发展,形成产业集群。三是围绕基础工业原料,做好下游的中间体,在比较优势或者动态比较优势的合成纤维、合成塑料化工新材料等方面重点发展。此外,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,在当前城市化、老龄化趋势下、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下,长期租赁市场的专业化管理会进一步释放提升生活、生命质量方面的需求,为建筑、交通出行、旅游、医疗保健等产业迎来发展新机;在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为引领的新时代环保要求下,全球大力发展太阳能、核能、电动汽车以及风能、太阳能等可再生及清洁能源的需求增加,煤制乙醇、高性能电池用储能材料、太阳能级硅材料产业工程也是重点关注领域。

三、发展建议
1、组织保障。一是成立新材料领导小组。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为组长,工信局、发改委、科技局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新材料领导小组,实现新材料跨部门合作协调保障机制,聘请相关专家、行业龙头企业领导加入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,提供决策咨询帮助提高科学执政、依法执政能力。二是组建新材料行业协会、商会。探索人大、政协代表担任协会、商会负责人或会员代表,以其特有身份向党委和政府进言献策,通过各类传媒表达行业发展诉求,发挥行业协会为政府分忧、为企业解难、为行业服务的办会宗旨。

2、政策保障。一是制定新材料发展专项规划。按照中省新材料相关规划,结合我市实际统筹谋划,做好分析预判与前瞻性研究,立足全球,充分考虑材料生产和使用过程与环境的协调性及材料的回收利用,制定差异化、科学性、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的建设发展规划。要特别注重吸引企业及研究机构参与相关规划。相关新材料计划的制定要目标明确,可量化考核,重点领域突出,使研发新材料有的放矢、重点突出、周期缩短、效果显著。避免盲目扩张和重复性建设,避免新投资建成的产能就出现快速淘汰的局面,有序实施榆林市跨越式发展。二是制定《榆林市行业协会条例》。加强行业协会的凝聚力和约束力,完善“政府、市场、社会”三者协调互动机制,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。

3、资金保障。一是整合政府参股控股的金融及类金融机构,调动各类金融资源,提高政府资源整合能力与资本运营能力。二是以金融资产管理和金融资本运作为核心,利用资产重组方式,变不动资产为流动资金,盘活利用各类股权资产,提升国企融资能力,扩大融资规模。三是通过资产证券化融资、债转股、财政资金的风险补偿机制,资产管理公司转让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交易、自我核销多渠道剥离资产沉淀,盘活金融资源,完善融资体系。四是积极运用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、ppp、融资租赁等方式,创新资金使用方式,推动项目资金的落地实施。

4、人才技术保障。一是招才引智。实行招商引智联动,促使项目引进和人才引进有机结合,以园区、项目、专家工作站、人才市场为载体,打造引才品牌,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、榆林籍优秀人才,做到土洋结合、内外并重。依靠扬榆合作契机,临空经济等模式发展产学研联合技术研究,打破人才瓶颈,实现高层次人才跨地域、跨学科交互利用。二是改革公务员任职方式。通过竞争上岗、公开选拔方式,把大批优秀专业人才选拔到领导岗位,重点提高学历层次、重视多元人才,完善知识结构,优化领导结构,实现干部队伍向复合型、创新型管理人才转变。加大干部交流、轮岗、竞争上岗力度,推行中青年党政人才到基层任职锻炼,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精神和工作活力。三是加强干部培训。整合市内高职院校、科研院所与国内重点高校、名校合作,建立培训基地,引进专业人力资源培训机构,对党政机关、企业领导及中层干部进行全覆盖式轮训,全面提升干部队伍的综合素养与知识储备。四是引导企业加大人才科技投入。综合应用税收、贴息,对企业开发新技术、新产品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,加快人才、R&D资金投入机制创新。设立人才工作专项资金和科技创新奖励专项资金,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和人才载体建设。对获得国家专利、政府荣誉、科研学术奖项、入选各级人才项目的,以补贴、奖励等形式“撬动”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投入人力资源开发,鼓励人才自我投资。

5、载体保障。一是加快园区体制改革。按照政企分开、市场化运营原则,构建“管委会+开发公司”模式,充分发挥管委会在规划协调、管理服务等方面的优势,积极引入专业化园区运营商、园区市场化开发主体,开展政企合作。结合现有产业基础,明确园区定位。建议榆林市经开区、榆林市高新区应以煤基新型化工材料、轻质高性能结构材料为主;府谷省级高新区、绥德新材料产业园应突出镁及镁合金新材料产业;榆米佳工业区重点发展光伏新材料、新型半导体材料、盐化工材料。二是大力发展平台经济。通过引进和培育有潜力的平台型企业、创新招商引资模式,实现资源在更高层次的平台进行优化整合,形成新的生产力,不断增强园区综合竞争力。三是打造特色小镇融合发展。特色小镇是在城镇化大背景下提出的兼顾经济转型升级、城乡统筹发展和经济供给侧改革的新型城镇化方案。多项支持特色小镇发展的金融政策和文件陆续出台。我市应早抓动快,结合自身产业基础积极推动府谷金属镁、榆阳清洁能源化工、佳县多晶硅新材料申报第二批国家级特色小镇,以新理念、新机制、新载体争取政策优惠,推进新材料产业集聚、创新和升级。

- END -
- 0人点赞 -

发表点评 (0条)

not found

暂无评论,你要说点什么吗?